all


Vipassana 随想

10天的Vipassana内观修行,一些片段随想。 生活里需要希望。 餐厅里摆着盐,黑胡椒,辣椒粉,十余种调料。 晚餐是水果,平淡无味。 我会往水果上撒调料,再吃掉。 每天撒一种, 当十种滋味尝遍后,也就回家了。 阳光打在睫毛上, 折射成彩色的光环。 内观修行,一些体验是超越语言的。 不可说,一说就错。 从禅修室回寝室的路上,我把意识聚焦在全身的感官上。 感受风吹过脸庞, 衣服摩擦着大腿, 大地亲吻着脚掌, 手有点凉, 鸟在远处唱。 我觉得浑身通透,悟到了真理。 后山有一片树林, 一棵树上,孤零零地,有一片黄叶。 阳光从后面照着它,它发着光。 我脑海中响起童年时的歌谣, “山上的野花为谁开 又为谁败“ 这片黄叶的存在,不为谁而开,也不为谁而败。 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被谁看到。 它感受到了阳光,朝露,微风,霜冻。 它经历了这一切,它的一生就有了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感知,是体验,是觉察。 它是一段旅程,不用在意终点。 山脚上有一些木质的平台,供帐蓬客搭帐篷。 上面飘满了落叶。 我拿起扫帚,一点一点地,把落叶和灰尘扫去。 我感知着扫帚与手掌接触的压力。 感知着落叶沙沙移动的声音。 我感受到了佛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每个人都是完整的, 都知道一切问题的答案。 有人把它称为神性, 有人把它称为慧根。 修炼的目的,是把神性,慧根上的灰尘复去, 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感激的能量,很强大。 你人生中经历的一切。 你读过的书, 听过的话, 看过的电影, 听过的音乐, […]


Life is beautiful. Enjoy it.

参加了Vipassana内观禅修营。 是一次很神奇的体验。 整个10天的课程,手机上缴,吃素,不能与其他学生说话,不能与学生有眼神交流,肢体接触。 男女分开,不能写笔记。每天4点起床,打坐10个小时,晚上9点歇息。 坦率地说,每天都度日如年。尤其是集体打坐的那早,下午,晚上,各1个小时。不能挪动身体。 day1-day3,老师教如何观察呼吸。就只是观察呼吸。day1-day2时,我还经常溜号,脑子里回想起之前发生的事情,或者幻想着未来自己打算做的事情。“moha”,妄想心。 day3,我明显感到我的神识平静了下来,就只观察呼吸。 day4,老师教观察全身,反复观察,用神识观察,观察任何sensation。 day5,观察全身。 day6,继续观察全身。 day7:从day5晚上开始,我有了低钠的症状,心跳加速,心慌。所以day7,我离开了。 我曾纠结于人生的意义,彷徨,不知道这辈子该追求什么。 我曾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意义就是追求幸福。 但我又开始了怀疑,又开始否定。 直到在禅修课里,我又重新找回了,我所认为的人生意义。 禅修中心有一个后山,山腰上有散步小径。 彼时是冬天,针状的树叶还绿着,在树上生长着。 阔叶都已变黄,有的飘落在地上,踩起来沙沙作响。 有的还生长在树上。 有一片黄叶,被一丝光线照着,发着光,在树枝上。 和周围的阴沉绿色相比,它是那么夺目。 我突然想起了那首童年时的歌。 “山上的野花 为谁开 又为谁败“ “静静的等待 是否能 有人来摘“ 这片黄叶并不是因为在凋零前,被我看到了,才有了意义。 不是因为被人采摘了,才有了意义。 这边黄叶即使在深山里,一辈子没有被任何人,被任何野兽看到, 它也有存在的意义。 它感知了阳光,朝露,雨雪,霜冻。 这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存在的意义是感知,感知身体上所发生的一切。 存在的意义不是被另一个个体看到。 意义,一定是自己赋予的。 山腰上有木质的平台,供帐蓬客使用。 我在平台上打坐, 感受着风吹过身体,听着鸟鸣,远处汽车的声音, 野鹿或是其他生物踏着落叶的声音, 感知自己身体的颤动, 感知指尖的脉搏, 感知双脚的微麻, 感知脸上的微痒, 感知胸前衣服与皮肤的摩擦, 感知神识划过头皮,头皮的电流般的微麻, 感知一只飞行的虫子叮我,但我一动不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Life is […]


8次T Group ,一点小结

What am I passionate about 我是喜欢host T Group的。我喜欢influence别人,给别人创造价值,给自己成长空间。 Take care of what is in my control, do not bother with what is out of my control 作为facilitator, 我可以控制的,是定好场地,讲好slides,构建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 并且作为role model,主动take更多的risk,去share vulnerability。 至于deep talk是否会发生,参与者的行为是否被我所影响,参与者是否学到了东西,是我所不能控制的。 我学到的,是不为我所不能控制的东西所烦恼,不promise任何我所不能控制的东西。 Influence 尝试更多地influence参与者,organically lead the T Group discussion。 Take pause,do reflection 每一次小游戏,slides结束后,take a pause,问参与者,有什么comment, feeling, thoughts. TODO:写一个agenda […]


人类不会被替代,大语言模型的缺陷

我在韦伯词典里找sadness的解释。 “Sadness是grief。“ 我查grief,“grief是sorrow。“ 我再查sorrow,“sorrow是sadness。” 在一个语言体系里互相解释词义,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循环引用里。 ”A是B,B是C,C是A。“ 人类在学习第二门语言时,往往要把第二门语言的词汇,映射到自己的母语词汇。 以此来打破在第二门语言里的循环引用。 “我知道了A在母语里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也就知道了B和C在第二门语言里的意思。“ 人类在学习母语时,必须把母语的词汇,映射到自己的现实体验中。 这种初始映射,往往是父母帮助完成的。 “宝贝,你现在正在哭。你现在的这个感受,叫做sadness“ 当孩子有了足够多的母语词汇到现实世界的映射后, 孩子就可以用一本字典,去拓宽词汇。 大语言模型没有这种现实世界到语言世界的映射。 大语言模型熟读字典,知道sadness是grief,grief是sorrow,sorrow是sadness, 但它不知道这三个词,在现实世界里的体验。 大语言模型学到了知识,它学到的是“语言世界”的组词游戏。 并没有到“现实世界”的映射。


The meaning of life

我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为什么活着? 我这辈子应该追求什么? 不少人会纠结于这些问题,苦苦思索。 痛苦,彷徨,否定,怀疑。 很少有人能想的通透。 大部分人是不再去想。 也有不少人不纠结这些问题。 活的很笃定,从容。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约定几个公设 1。在动物界里,人类不具有特殊性。 2。在所有人类里,我的存在不具有特殊性。 3。语言是人类发明的,语言是有边界的。它无法描述全部的“存在”。 由此,我们进行以下讨论。 分析自己的情况,往往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 我们先不想自己,先来想想宠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狗狗Java,它不会去想“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它想的是吃好饭,玩耍,开心。 只要能活着就好了。 如果说意义的话,它存在的意义是给我带来爱。 那这种意义也是我赋予给它的,或者说是它提供给我的。 刨除掉我的话, 狗的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有神论者,人生的意义是荣耀神,以他的乐为乐,直到永远。 对于信奉儒家者,人生的意义是服务于他人。成物成己。 似乎“意义”一定要放到一个超越自己的范围里去讨论。 无论是放到人与神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里。 如果你只讨论自己的话,似乎自己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对于不信神,又不认同儒家者,人生的意义为何? 我们需注意一个语言陷阱。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是很模糊的。 当你问“这个单词的意义是什么”时 你可以给她解释这个单词的含义,背后代表的东西。 但是人生并不是语言系统里的单词。 语言即思维,语言有边界。 “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要么问得太模糊,无从回答。 要么答案超过了语言的界限。 如果我的妻子离去,我会很痛心。 如果我的父母离去,我会很痛心。 那么不让我痛心,就是我妻子和父母的存在,之于我的意义。 反向推理,我的存在的意义,也是不让爱我的人痛心。 父母的一晚浪漫,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父母事后并没有告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 甚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缘由,可能只是父母那份浪漫的副产品。 我们可以做的,是活出自己的意义。 你先活着,做出无数的选择,成就了你的意义。 不要去爱抽象的事物,去爱一个个具体的人。 不要去爱生活的意义,要去爱生活本身。


不存在“自我”

不存在一个“self”,所以也就不存在自尊,自爱,自傲,自卑。这些以“自我”载体的情感。 存在的只有人做的事情,说的话,对你产生的影响。 没有了“自我”,也就无法去judge,评价别人。 没有善人与恶人,只有对你的善举与恶举。 没有了“自我”,也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没有谁比谁更有价值。 收入,学历,学识,谈吐,都一切量化标准的总和,都无法衡量一个人是否更有价值。 2011年夏天,杭州,浙江大学开学典礼。 校长杨卫被新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觉得自己成功?” 我当时就坐在台下。 杨卫没有直接回答。 我的感受是,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并且我没有从他的回答中,找到答案。 我过了而立之年,如果将来我被我的孩子,问及同样的问题: “爸爸,你觉得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你自己是成功的吗?” 我会如下回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唯一的成功的标准。 这个标准一定是你自己给自己设立的,与他人无关。 你考上了浙江大学,这是成功。 你每天都充实平和,这是成功。 你考试拿到了自己满意的成绩。 你每天都喂小java,让他快乐成长。 你学会了寄鞋带,有爱你的人。 你思考,并问出了这个问题。 这些都是成功。 你所要警惕的,是不要去苦苦追求别人给你定义的成功: 学校,职位,房子,钱财,容貌,器材,旅行地…… 成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设。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成功的,那么你会开心,快乐。 也会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 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是失败的,那么你会痛苦,挣扎。 也会失去继续生活的信心。 爸爸时而觉得成功,时而觉得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探索。 上次爸爸听到这个问题,还是十多年前,在浙江大学的开学典礼上。 爸爸希望当年的同学们,也能听到爸爸的回答。


成功与快乐的秘诀

这不是标题党,这是我真正目前的感受。觉得再一次悟到了道,那个真理。 成功这个词过于模糊,在本文中它指:“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爱自己,爱自己的每一个部分。你的性格,你的身体,你的思想,你的情绪,你的信仰,你的习惯,等等等等。 当你爱自己的每一个部分,接纳自己时,你是美的,你是富有能量的。 这世间的很多事情超过我们所能控制的(out of control)。亲人的逝去,朋友的离去,亲密关系的破裂,工作的失去。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 我们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对周遭事件的想法(thoughts/interpretation)。 当我们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是超过我们所能控制,但这些事情又帮助你成为了今天的,你所爱的自己时,你会心存感激。感激这发生的一切。心存感激,会让你富有爱,愿意行动,愿意给予。 我坚信如下的逻辑链: event ->thoughts -> feeling -> micro-decisions -> consequence 事件会不断地发生。你对事件会有你的解读,想法。这种想法会导致你产生情绪。情绪促使你做出很多行为,这些行为会导致后果。 我们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对事件的解读。掌握了这个能力,你就能改变自己的心情,进而做出行为,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谓降低期望,心存感激,就是快乐的秘诀。 如何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状态? 先冥想,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放在五感上。滤掉高频噪声,只剩低频的趋势。 心存感激,感激你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然后想象,想象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时,你的心情。沉浸在那个心情里,see it to be true。这种心情会让你see the path to what you want。 你会采取行动,得到你想要得到的。 三十岁时,我曾说我这辈子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快乐。 现在我觉得,我这辈子的目的是修行。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实,笃定地度过一生。


2023 火人节 – Burning Man – 感悟

周日 周日抵达,还在逐渐适应。 火人的设计很有心思,充满了人与建筑的互动。扬琴的背面就是座椅,未知的人为你演奏。座椅面对面而设,鼓励着陌生的人,说句问候。 扬琴上没有文字,只有两个小锤,和一排琴弦。 敲出想要的音符很难,直到注意到琴弦末端的,五种颜色的贴纸,代表着五个音符。 那一刻,仿佛和遥远的,未知的工匠相连。 敲了茉莉花,和沧海一声笑。 周一 神庙里,贴满了对逝者的追忆。一个人,拿着自制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纸箱,和一个锤子。敲击着,吟唱着,人们沉默着,哭泣着。 一个人,在台阶上写着什么。然后把额头贴在台阶上,哽咽着。 过了良久,他起身,拭泪,准备离去。 另一个人,注视着这一切。 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开双臂,发出请求。 他们抱在一起。 朋友说,我不敢去神庙,神庙的能量太强了。 我说,那是你的能量。 周二 营地里,有一位拄拐的女生。 印象中,她没有让别人帮忙,而是努力照顾好自己。 她很特别。 有一个工作坊,需要两个人参加。 我留了张便条,在她房车门上。 坐在营地里等待。 十分钟后,她出现。 把拐架在自行车把手上。 电动的,骑得比我还快。 唱着孙燕姿的《逃亡》。 我双手离开把手,感觉在飞翔。 她说,她没看到便签, 也不知道那天为什么那么早起床。 周三 路边舞台上,摆好了乐器。 路过的人,陌生的人,放下背包,开始jam。 我也加入其中,打着鼓点。 过了一会儿,有人来弹贝斯。 再一会儿,一个裸体的人,兴奋地跳上舞台, 抓起麦克风,开始唱歌。 “今天的天气太热啦,欢迎来到黑石城”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我们一群陌生的人给你唱歌” 观众越聚越多, 扭动着,点头着。 周四 黑石城的街道,是一个巨大的表盘。 表盘中心是火人,营地围绕着它辐射开来。 街道以时钟刻度命名。 3点14分街道上,有一个隐藏的Pi营地。 营地的标语是“数学家们的最后避难所” 每天下午三点十四分,这里免费分发苹果派。 下午三点,不知从哪里来的,营地里冒出很多人。 三点十四分,人们享用着苹果派, […]


Data replication

What is data replication Keeping a copy of the same data on multiple machines connected via a network. The data here could either be storage or database. Data repli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data partition. Why do we need data replication How to do data replication Single leader One single machine […]


90后,处在巨大的漩涡中

2023年初,我回东北探亲。距离上一次回家,已经是四年。 这次探亲,我妄图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因为我学识高,见识广,赚钱多。希望给父辈传授我的一些人生经验。 但实际上,是我的父母救了我。他们虽然文化不高,见识不广,挣钱不多。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有智慧。学识的狭隘阻碍了他们把智慧总结成流传的文字或凝练的话语,但这些智慧体现在他们的待人接物中。 我曾经瞧不起儒家文化,觉得它腐朽,压抑自我。把儒家文化内化的母亲,用一言一行,把我对儒家文化的偏见击得粉碎。 我对儒家文化的偏见,来源于它要求每个人“活在别人的期望中”,活在“关系”里。要做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同事,好学生…… 我曾认为它压抑个体的追求。刨除掉这些关系,你要为自己追求什么? 母亲浸润在儒家思想里,她活在“别人对她的期望中”。她是一个好闺女,好母亲,好妻子……她无私地爱我,不求任何回报。她说,我姥爷姥姥就是这样对她的,她就这样对孩子。她对我说,你回来最好,要是留在美国的话,也无妨,你开心就行。 母亲也带着些叛逆。她和父亲谈恋爱,得知父亲是离异时,瞒着姥姥姥爷,毅然和父亲结婚。这一瞒就是十几年。 父亲崇尚个人自由,他活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快乐”里。在旁人看来,他显得“离经叛道”,不负责任。不负对子女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等等。 父母出生在60年代,我出生在90年代。这三十年,也正好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三十年。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我们有迥异的价值观。这是纵向的代沟。 父母这一辈子没有出过吉林。而我在浙江,香港,美国上学,而今又在美国工作。我接触到的文化,无论是南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和传统的中国北方文化有很大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带来了横向的代沟。 所以,我和父母之间,是有斜向的巨大代沟。我回国的这一周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种斜向的代沟。 这种斜向的代沟,小到是否要给对方夹菜,大到婚礼的彩礼钱要怎么出。 我和妻子还没筹办婚礼。在关于婚礼彩礼的讨论中,我父亲、母亲和我,有三个不同的观点。 母亲认为,我们是男方,必须要给女方彩礼,并且绝不能少,不能让宋博被丈母娘家看轻。 父亲认为,宋博工作后也没有把工资寄到家里,我也不指望宋博给我养老。不必给宋博和他老婆彩礼,甚至婚礼也可以不办。 我和老婆认为,父母们不需要给我们金钱,因为我们的钱目前够花。甚至我们觉得婚礼繁琐,也可以不办。我认为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养老问题就好,不用让我们操心即可。 父亲和母亲已经在多年前离异,目前分别找到了新的伴侣。 我家的情况,是很多个90后中国家庭的缩影。然而它有其特殊性。个人主义、儒家、西方文化,三者交错在一起,它的矛盾应该比其他家庭更大一些。 我先不谈横向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说是什么带来了纵向的,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差异。 我认为,归根到底,是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得太快了。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生产力发展缓慢。子辈们的生长环境,和父辈们没有什么不同。父辈们总结的人生经验,对子辈们也同样适用。宗族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环境,生活环境的趋同,很难让父辈子辈间产生文化上的代沟。 封建社会里,宗族的势力庞大。宗族扮演了很多如今社会扮演的角色:比如教育,婚嫁,执法…… 近三十年来,信息、人口流动通畅。父母和孩子往往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中,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近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父母和孩子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基于父老乡亲这辈子都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所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往往就再不适用于孩子了。 父母是爱孩子的,父母想把让他们生活得很好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有时候甚至是强加给孩子。但这些人生经验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了,比如,长辈爱给孩子夹菜。这个习惯来源于物质匮乏的年代。长辈们主动伤害自己,把有限的食物留给孩子,这是爱。但如今,物质极大丰富,长辈们再给孩子们夹菜,孩子会觉得不卫生。父母认为孩子不孝,孩子认为父母腐朽,代沟产生。 其实,如果我们拉高,拉高到万米高空来俯瞰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的话。 我们每个个体都处在一个巨大的漩涡中,这个漩涡是社会的高速发展。在这个漩涡中,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弱小的,无助的,只能被漩涡推着走。这个漩涡不断冲击着传统中国价值观,宗族式微,孝敬,养老,婚嫁等等这些议题被拿出来不断地被挑战,颠覆,重塑。 此后,我每次跟长辈,平辈,晚辈产生文化冲突时,我就会想起这个漩涡。我们都是无助的,弱小的,我会和与我产生文化冲突的人共情,理解对方的出发点。 我上学时就在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代价究竟是什么? 它的一个代价就是: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分崩离析。 回到儒家思想。其实儒家所讲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心灵的自主选择。成就了他人,其实也成就了自己。 我不是活在社会对我的期望里,我是自愿地去为别人服务。当我为别人服务时,我是活着的。 二者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