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载歌在谷 摄像组 培训

如何创造电影感 冯淦 摄像组组长,主讲人 – 沈阳 – palo alto – houzz 郑又齐 – 宣传组组长 刘冰 – 技术组 达生 – 技术组 负责大屏幕,录吉他 黄世阳 – 宣传组,摄影 崔yi4然 = 彩排花絮 俊颍 – 设计师 – 技术组、宣传组 – 天津 什么是电影感 展示一张电影截图,电影是2.35:1 尺寸,单反16:9,叙事感。光线,布灯,这与自然光不同,给人以陌生感。 电影感就是观众习惯了的电影体验。 怎么创造电影感 参数(帧数,快门) 如果以60帧每秒的速度拍视频的话,快门速度只能是1/120或1/100,每帧的进光量就少了。(因为各行扫描,无法做到1/60的快门速度) Photography is truth,the cinema is truth 24 times per second. […]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

知乎上有人问,”命运是什么?“。最高赞的答案写道”命乃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辞。“意思是,失败者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因,命中注定;成功者把自己的成功解释成好运气。它暗示人们要自我奋斗,不能怨天尤人。 我曾无比认同这个答案。但《社会学的邀请》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一个人的出身极大影响了他一生所能到达的高度。父母给了你先天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成功者运气好,投胎在上层阶级,平步青云。失败者命运糟,出身卑微,寒门难出贵子。 人的一生中通过后天奋斗实现阶级跃迁是可能的,但是是极其困难的。每个人仍应该奋斗,努力向上。但在努力的同时,也要对阶级固化的现象有客观清晰的认识。 《乌合之众》通篇只讲了一件事”群体无意识,领袖带节奏“。但这本书内容庞杂,包罗万象。我无法用一篇结构严谨的文章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流畅地串起来。在此仅就几个社会热点话题,结合书中的知识与自身经历,谈谈看法。 经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的论述,翻译成英文是”The substructure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The way we organize production, or the way we organize our labor power,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all else in society”. (Economy Determines Society, p70)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并不是指人们应该先闷声发大财,再发展文化、教育等其他社会结构。它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法律,文化)的形成,这些上层建筑会反过来强化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维基百科)这里只讲关系,没有先后之别。 为什么要扶贫? 为了社会稳定。否则底层人民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社会贫富差距带来价值观的撕裂,中国、美国、巴西的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知乎链接) 为什么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并且发展良好? 资本主义在不断改良,比如员工持股的股份制,比如反垄断法。马克思批判的是他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和当时很不一样了。 教育 素质教育客观上对穷人孩子有利还是有弊? 素质教育对穷人有弊。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详见北京精华学校的李永乐与石国鹏老师)发展素质教育后,富人的孩子有资源去参加更多的兴趣班与社会实践。穷人的孩子只能放养。富人孩子更优秀,穷人孩子更平庸。寒门再难出贵子。(Unequ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p164) 一个解决办法是允许私人办学,对富人进行精英教育。但这带来的是教育资源分配的更大的不公平。 为什么社会重理轻文? 国家需要大量的掌握基础科学技术,服从命令,能从事生产的工程师;而不是思考制度、反思历史、想着变革的思想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旗挥舞着,说得极端一点,教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Education […]


载歌载谷 技术组 培训

音响培训 Xingyuan Lai – Master of Music Technology Different Kinds of Audio Engineering Studio Recording, Mixing, Mastering(母带,把各个乐器的音轨合到一起后,再调左右声道的过程) Sound Editing Post-production HiFi高保真 Live Sound Engineering Objectives of Live Sound Engineering There is sound – 有声音 No feedback – 没有啸叫,啸叫的频率与系统的谐振频率有关,跟环境也有关。 good quality – 音质好 (什么是不好的音质?)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 Inputs microphone instrument computer […]


你的境遇,并不代表中国

同龄人中,有多少人读了大学?同龄人中,有多少人上了985、211? 由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知,2010年,20-24岁共有127,412,518人,本科学历(在读)人数为13,973,662人,占同龄人的比例为10.9%。 也就是说,如果你成功进入大学本科,你就碾压了全国90%的同龄人。   那么全国有多少学生能进入985大学呢? 2015年,38所985高校的招生人数一共185,436人。我们乘以四估算出在校本科生人数,为741,744人,占同龄人的比例为1.46%。进入985大学,你就把全国将近99%的同龄人踩在脚下。   那我们大多数的同龄人都去哪里了呢? 2010年普查中,20-24岁人中,有46.6%的人初中辍学,没有继续念高中。有20.7%的人高中辍学,没有继续念大学。   那你出生在城市,比你出生在农村,进入大学的概率会大多少呢? 还是2010年普查,20-24岁人中,有47,547,510人居住在城市,其中10,448,221人进入大学,占比22.0%;有56,354,000人居住在农村,其中1,395,775人进入大学,占比2.48%.   985毕业的你,并不代表大部分中国人的境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搜狐:985高校2015年本科录取人数


段永平:Stop Doing List

时间:9/30/2018 下午2:00-5:00 地点:Faculty Club,Stanford 经历:两次高考,连续创业,慈善公益 总结:本分·平常心;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积攒Stop Doing List;发现自己做错了,就马上纠正,这样你的损失是最小的;探索事物的本源。 主持人问:What matters you most?And why?这是斯坦福商学院的著名面试题(?) 段:人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最重要的事。像我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家庭了。花很多时间在家庭上面。你们没有人有疑问吧?(观众笑) 谈企业经营 段:我一直在说要“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Stop Doing List也是这样,你要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及怎样的做法是错误的。至于什么是对的事情,需要你自己去悟,我无法给你答案。Stop Doing List也是需要你不断地积攒,没有捷径可走。我的健身教练跟我讲,健身的short cut就是让你get lost的路,没有捷径。 有很多人,明知道自己在做错事,但为什么还去做呢?因为短期利益的诱惑太大了。比如吸烟,几乎人人都知道是错的吧?但戒掉的人还是少数。 举个例子,Oppo和Vivo没有销售部。所有客户来拿货,都是一个价格。并不是你拿1台多少钱,你拿100台多少钱,没有(这个差别)。这省了我们很多精力。能让我们把精力放到产品本身上面。苹果也没有销售的,一样的道理。但这种转换是很难的,我们花了将近三年才转换到这种模式上。转换之前谈生意是很辛苦的,那时我们公司还很小,一天就要吃四顿饭去六次桑拿。(观众笑)那我们做大了之后怎么办呢?我们看得很长远。 再比如,我们广告中不说假话。我们做CVD的时候,那时清晰度是350线,DVD是500线。当时一个竞争厂商说他们家的CVD能达到500线,明显虚假广告嘛。当时我们的销售把广告都印好了,说我们的产品也能到500线,我给制止了。我们不能撒谎,但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是350线,那不就被别人比下去了么。于是广告改为“我们的CVD大幅提高了VCD的清晰度”。只在说明书里写上“我们是350线”。但没有人看说明书的嘛(观众笑)。我说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撒谎。 关于公司,我们公司不举债,这样才能平稳度过寒冬。我们(Oppo,Vivo)都有大量的资金储备,你看苹果也一样。这样企业才是健康的。我们曾经想过贷款,但银行让我们把品牌压上(Oppo,Vivo),我们想这样风险太大了。我说你现在不借我,之后你会来求我借的。结果后来银行真的主动找我们,想让我们把钱存在那里。 我们也不做代工,沃尔玛找过我们做代工。我说你们能给我们合理的利润吗?他们说“maybe not”。那还谈什么。做代工的话,利润率是很低的(?)。 追问:如果公司不举债,在市场上行时,岂不是输于加杠杆扩张的企业? 段:你要看十年二十年,我们稳健的企业最终会存活下来。加杠杆的企业现在是否还活着? 问:您的敢为天下后如何理解? 段:我指的是产品上要敢为天下后。举个例子,有哪个产品“敢为天下先”最后成功的?要确定用户有这个需求,再去做。我们做手机也是这样。 问:您的营销经验? 段:其实营销和广告不重要。营销和广告有用,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你的产品要好。广告只能达到你的20%的用户,剩下的80%都是这20%的用户用好了,口碑推荐出去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 问: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段:企业文化就是三点: mission – 你的公司为什么存在? vision – 你的公司要走到哪里? core value – 你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这个可以是善待员工、诚信等等。 至于mission和vision,是要你自己去探索的。 至于构建企业文化,你就要和员工聊,每天聊,每月聊,就影响了。我们讲同道中人,创立企业的时候也要找和文化契合的合伙人。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建立之后,就很难改变了,即使CEO换掉也很难(改变文化)。我当时看一个企业合并的例子,两家企业的文化很不一样,那新CEO就很难办,没法融合。 谈巴菲特与投资 […]


塞尔达传说 – 玩后感

我曾以为自己不会再沉迷游戏,直到老大送了我们switch,而我们又手贱地买了塞尔达传说。 Switch不请自来进我家之后,xbox就再也没被打开过。最大的原因是switch的便捷性,这让游戏成为一个轻任务的活儿。而xbox还要漫长的开机,连电视,再拿起手柄坐在沙发前,这个任务很重,启动成本高,像是在举行朝圣。 冷启动成本会降低用户的开机频率,switch用了很多优化和细节来减少冷启动成本。比如当你把主机从充电插口上拔下时,它会自动点亮屏幕。屏幕上显示着你上次玩的游戏进度。仿佛在召唤你再来一盘;进入游戏后,不用再重新载入,似乎一直把进度放在了内存里,这进一步降低了启动成本。 15v的充电插口充电很快,5v也能充,提高了旅行时的续航能力。 switch的游戏可以大致分两类,一类是party游戏,特点是上手快,多人玩,单盘费时短。比如赛车,1&2switch,拉面兄弟,arms 另一类是单人游戏,学习难度大,沉浸感强,剧情丰富。比如塞尔达,马里奥奥德赛。 分手厨房处在这两类之间。 次要原因是塞尔达的游戏性。 关于塞尔达传说的可玩性,我引用主创人员的总结:引力、三角形、三把尺子。再加上自己的总结:互动、合乎逻辑、超短周期的回报激励。 引力 引力就是游戏中吸引玩家前往的各个地点。它可以是高塔,可以是神庙,可以是冒烟的地点,可以是驿站村庄。是这些引力点给玩家以指引。而且在一个高塔处,往往能眺望到多个引力点,这给玩家以选择,让玩家觉得是自己的自由意识在主导游戏。 但是,如果玩家从一个引力点能直接到达另一个引力点的话,游戏就又变成线性的了。这就引入了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 海拉鲁大地上的山是三角形的,神庙是三角形的,树木等等都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给人以稳定性。而且,当玩家从一个高塔,一个神庙飞向下一个引力点时,往往会被这些三角形的景物所挡住。此时玩家就面临选择,是爬山?还是绕道?在路上,往往玩家就会看到更多的引力点。这让游戏进程更多样,更丰富。 三把尺子 密度:神庙的密度,主创人员参考京都的便利店的密度,让神庙的密度在游戏中刚刚好。 长度:地图的长度,主创人员参考京都(老城区?)的大小,用步行和自行车分别丈量。 时间(?) 互动 游戏把人与环境的互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人与狗的苹果进食互动;下雨了NPC会跑回家;火可以点燃炸药,金属武器会引雷。 合乎逻辑 游戏里浮力的设定。高山上温度会低,火山里温度高。烹饪系统,神庙系统,装备系统,装备升级系统……合乎逻辑 超短周期的回报激励 爬到高山山顶,就会给你一个呀哈哈。打死怪物,就会给你怪物材料。回报周期超短,让你不断受激励。 不足之处 switch两三个小时的续航时间还是有点短,可以考虑再开发外置电池。


《乌合之众》 – 慎独与从众 1

儒家的“慎独”,指一个人独处时,要严于律己,谨慎不苟。勒庞的《乌合之众》指出,个人在群体中时,更要时刻反思、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要避免参与群情激昂的活动。因为当你身处群体中时,你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转而被群体意志所挟持,做出与你独处时截然不同的行为。 群体的无意识 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后,他们的智力水平就会下降到同一个水平,整个群体便获得了一些新的品质:鲁莽、冲动,丧失推理能力。 记得钓鱼岛事件时,人们群情激昂,上街游行,砸丰田,摔尼康,抢资生堂。当这些人聚在一起之前,他们是老实的快递小哥、外卖员、白领、农民。个人是断不会做出如此违法乱纪的事情,且个人也应有完整的推理能力,知道他们毁坏的是同胞的财产,而不是他们的敌人。 图:2012年反日游行,西安市民举起告示牌“前方砸车,日系调头”。 个人在群体中会变得胆大妄为,因为人数的众多给予了他们力量,和一种法不责众的幻觉。 以上是勒庞的观点。我想就群体犯罪时的不计后果加以补充。群体犯罪时,群体中的每个人只完成犯罪过程的一小部分,于是每个人在道德上所受到的谴责会小得多。 试想上面抗日游行的例子。大家群情激昂,口号响亮,旌旗招展,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在街头汹涌向前。无巧不巧,前方的路口停着一辆没来得及开走的丰田。 接下来的剧情会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游行中的一个人,朝大家大喊,“看,哪个兔崽子买了日本车!”他朝着周围的人挥舞手臂,“砸了!”群众轰然响应。他跑向路边,捡起砖头,冲向汽车,踩上引擎盖,一下一下把车窗砸碎。群众欢呼着,“砸!砸!砸!”。 另一种情况是,游行中的眼尖的A大喊,“看,哪个兔崽子买了日本车!”B接话道,“砸了!”C把D推到车前,E把不知从哪里递来的砖头塞到D的手里,FGH在身边大喊,“砸!”于是D仿佛成了众人期盼的英雄,正在顺应民意执行一项崇高的任务。于是他和着口号,抡圆胳膊,一砖头下去,治安拘留。 第一种情况是断不可能发生在群情激昂的群体里的,只可能发生在剧院。因为执行者与群众脱离,群众只是在一旁叫好的看客。第二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在群体中。每个人都是砸车的帮凶,但每个人都只执行其中一个环节。此时个人的道德已经被群体的正义感所淹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执行的环节不是犯罪的决定因素而免于内心的谴责。 我有印象的,自己参与的群体事件,并且我在其中表现出低智商的,是林建华即将调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浙大校友会和在校师生掀起的反对他调任的口诛笔伐。我仍清楚记得我当时浏览着人人网上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的各种转发。我觉得自己被某种力量推动着,有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于是我酣畅淋漓地写下了自己的想法,马不停蹄地点了转发,心满意足地收获赞与评论。但其实,我是丧失了推理能力的。我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林建华校长的履历与能力,只知道他不是浙大校友,仅此而已。 勒庞说,这种群体的无意识与种族无关。法国夺冠后,球迷上街庆祝,并演变成打砸抢。 图:2018世界杯法国夺冠后,巴黎的庆祝活动。 作为个人,要时刻警惕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尝试把自己与群体隔离,冷静思考,再做判断。 能做到以上几点,并且能引导群体意识的,皆为领袖。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浙大学生群情激昂,上街游行一触即发。郑强教授站了出来,呼吁大家冷静思考。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我们浙大的同学参拜了你们的学长,于子三墓了吗? 众人哑口无言。 图:于子三墓。杭州 其实,于子三反对的是国民党。百度百科并没有显示他有抗日的经历(那时他在读高中)。 群体的力量 究竟是特朗普当选,让美国走向孤立主义。还是说美国民众的孤立主义情绪高涨,推选出了特朗普?根据勒庞的理论,答案是后者。英雄只是台上的演员,群众则是幕后的推手。 勒庞指出,各个国家的制度是由民族的品性决定的。美国与墨西哥都是资本主义,都是联邦共和制,但繁荣程度却天上地下。民族品性决定了国家的繁荣程度。是中华民族的品性决定了他们在半个多世纪前选择了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任劳任怨让社会长治久安,是他们的吃苦耐劳让中国繁荣富强。勒庞说,是民族几百年,上千年沉淀下来的基因决定了民族品性。那是什么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基因呢?他的第一驱动力是什么? 勒庞没有给出答案,我的观点是地理决定论。是各个国家所在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最初的生活方式,是游牧还是农耕,是小国寡民还是氏族部落。并由此选择了最适合他们生存的社会制度。千百年积淀下来,成就了民族的基因与品性。 这像极了《天道》里所讲的文化属性。透视社会有三个层次,技术,制度,文化,依次递进。 勒庞认为,社会基本观念的改变,会导致社会动荡,爆发革命。新文化运动,把民主的思想植入人心;欧洲的文艺复兴,把神权推翻,重新以人为本;就连陈胜吴广起义前,也要扮狐狸喊出“大楚兴,陈胜王”。个人自由主义、孤立主义的爆发,推选出了特朗普。 打天下是否就能合法地坐天下?我爷爷认同你的统治,到了我这一辈,我是否还依然认同?改革开放和90年代国企下岗潮以来,个体被推向社会。当国家管得越来越少,个人管得越来越多时,带来的是个人权力意识的觉醒,也即“个体化”思潮。群众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局者是顺应思潮,还是钳制思想,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领袖与群体的关系 领袖的影响力来自于他的名望,而不是他的论证。名望来自于成功,成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财富。 当一个人的财富散尽,名望扫地后,虽然他的性格、信念、演讲能力仍在,但他也会被群众所抛弃。勒庞指出了拿破仑的例子。在中国,我没想到合适的类比。 勒庞指出,领袖在演讲时不会用严谨的论证,只会用断言、反复、传染等手段,来影响大众。这实际上也非常奏效,因为群众的智商已经低到无法进行任何推理,只能宣泄情绪的程度。 我想起2016年在纽黑文参加的桑德斯老爷子的竞选集会。会上他确实是用了大量的没有经过论证的断言,反复渲染。“你们都是Yale的优秀学生,但在离这里XX英里的XX郡,还有XX万上不起学的孩童。”让人们认为,把投票给他,就可以让所有人都上得起学,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图:2016年,民主党候选人桑德斯在纽黑文的集会演讲。 小学时所学的爱国歌曲。“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以及街头所拉的横幅“光荣、伟大、正确”,确乎全是断言,没有论证。当然可能是因为歌词或横幅的字数有限。 群体对领袖会产生崇拜,这种崇拜是容不得论证和质疑的。即使是无神论者,也能产生类似宗教性质的对个人的狂热崇拜。领袖往往具有,或者表现具有常人所没有的优秀品质。这让领袖成为群众的感情寄托。 比如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粉丝对明星的崇拜也与此类似。 民主与独裁 议会由群体构成,有缺陷,但却是现在所能想到的非独裁的较为理想的统治方式。陪审团由群体构成,同样有缺陷。“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与一群泥瓦匠、下水管道工所组成的陪审团做出的判决没什么两样。” 民主还是独裁?我不知道答案。 本书的不足 书中出现了大量的反复、断言、暗示,而没有论证、实验、统计数据。讽刺的是,这正是勒庞在书中所鄙视的领袖在群体中的演讲技俩。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出色的集会演讲,但很难说服处于独处的阅读状态的读者。其实它也很难在集会上说服群众,除非个人聚集成群众时的智力已经下降得如此之低,低到他们要为骂他们都是智商低下,冲动,行动不计后果的乌合之众的观点叫好。 书中也充斥着对女性和儿童的歧视。 勒庞用大量断言阐述了群体低智商这样一个现象,但没能追求其成因,以及提出解决办法。 我想成因可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动物的生存本能:在群体里从众,能够提高自己的生存几率。 而根据进化论,这些从众的个体的基因被一代代传递了下来。人的感性思维是反应极快的,是从众的。感性思维可以让你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不会太坏”的结果。理性思维是需要时间整理的,是需要个人冷静思考的。理性思维的决策往往是最优的,但却往往是有违直觉,并且滞后的。 作为个人,在做出重大决策时,更不能任由感性思维主导自己,在人群中做决策。  


【转载】高博对中美贸易战的解释

以下为网传的核心纪要(虽遭到了高博本人的否认),发给大家供参考: 今年以来,从中央政府和中国宏观经济的角度讲,我们在两个方面遇到比较大的问题,一个是中美关系,这种局面是1972年中美交往以来所没有过的,另一个是去杠杆,幸运的是在过去2到3个星期里,政策层面出现了强有力的调整,暂时稳定了市场,但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回顾过去4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和技术上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很少有人仔细去想,在1978年底,小平同志刚刚主持工作时在想什么,做了哪些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这些决策奠定了我们40年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小平在复出以后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决定打越南,影响了中国之后几十年的历史。中国在1979年之前曾经花很多力量实施抗美援越斗争,在一段时间里中越也是同家兄弟的关系。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是对美开放,不是对苏,不是对欧,不是对拉丁美洲。问题在于,对美开放的前提是让美国接纳你,中国对美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抗美援朝、援越,为什么美国愿意接纳中国? 小平同志打越南就是送给美国的投名状,使得美国愿意拥抱和接受中国。小平同志1979年访美和卡特总统会谈后,小平同志和卡特总统说我们决定打越南,随后美国提供了一张清单,这张清单列举了提供给中国打越南的军事装备,美对中的这个军事援助的等级超过了对盟友的等级,美国迅速把中国提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关系,在很多方面享有比盟国更高的待遇,为什么美国愿意这么做呢,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在越南吃了大亏,有心结,二是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是水火不容,越南是苏联的小兄弟。中国打击越南,表明中国与苏联的决裂,表明中国向美国的转向。这一大局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因此,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并不是简单思考后决定的,是它全面了考察了全球局势,并且冒了一定的风险。苏联没有对中国动兵是因为,苏联在中苏边境兵力比较空虚,其次是苏联摸不透中美关系,投鼠忌器,不敢采取行动。从中国角度看,这是小平同志赌了国运,冒了很大的风险; 中美恢复交往是在毛主席时代做出的抉择,但中美并没有走进蜜月期,在小平同志的手里,迅速把中美关系推升到非常高的水平。如果我们回顾这40年中美交往的基础,我们能看到两个非常重要的转折,都和小平同志密切相关,第一个转折是中美建交,中国与西方世界都恢复交往,包括派遣留学生,购买先进的技术。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取得冷战的彻底胜利,中国作为美国对付苏联的棋子,战略重要性迅速下降,中美关系又面临全新的选择。面对苏联解体,小平同志给中央做了重要的16字指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这种策略使得中国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沦为美国下一个竞争对手,如果把16字放在当今格局下来看也是特别有意义的。另一个转折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掀开了改革开放的篇章,这轮改革开放对促进中美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翻开美国的国家历史来看,美国具有根深蒂固的传教士情节,美国是由白人精英建立起来的国家。美国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果一个国家愿意接纳,至少愿意接近美国的意识形态,美国就愿意把你当朋友,和你正常的交往,帮助你。然后我们再去理解小平同志的南巡,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放手发展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给经济主体更大的选择自由。这一点,在美国的战略家,在美国的白人精英看来,是在向美国的意识形态靠拢。这使得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蜜月时期,这一重大抉择也是小平同志做出的。 2001年美国决定中国加入WTO时,克林顿总统说,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靠拢,中国人民不但有权利拥有梦想,而且有机会和渠道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一变化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繁荣,随着繁荣的实现,他们在政治上也必将要求有更大的发言权,这是美国政府坚定不移推进的目标。克林顿这一看法,代表了当时美国白人精英对中国的看法。中美关系处在前所未见非常和谐的时期。中国在加入WTO后与美国贸易如此密切,但并未发生重大的贸易摩擦,主要是美国精英对中国抱有期望,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很多是美国企业在中国生产的,美国的战略家站出来说要给中国一点时间。 但是现在,美国主流精英的共识是,当年克林顿的许诺忽悠的太大了。特别是过去几年,随着国有体制在经济中的支配力量大踏步上升,在他们看来,当年克林顿总统的许诺并没有兑现,反而给美国制造了一个可怕的敌人,这个可怕的敌人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上向着美国期望方向的反方向大步前进,如果现在再不采取措施,美国以后也许会丧失机会和能力去扼制中国。 这个时候美国商人在做什么呢?他们都云集在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要求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他们提出国进民退是不公平的竞争地位,他们在中国市场不能享受公平对待,甚至他们的全资企业被强制要求建立党支部,他们没有能力和中国政府对抗。打贸易战美国的利益也会受到伤害,美国大豆协会的负责人说可以理解美国总统的选择,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谁说美国人民都是商人,谁说他们没有情怀,谁说他们没有担当呢。 中美关系维持过去40年正常交往的政治基础已经荡然无存。中美关系将进入长期非常动荡,充满对抗的不确定时期,中央需要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回过头来看,中央其实没有做好准备,直到现在,也许我们的准备仍然没有做好。稳定中美关系就是稳定改革开放的大局,中美关系一旦稳定不下来,国内什么事都不用干了。 美国参众两院全票通过了台湾旅游法,鼓励美国政府和台湾有高级别的官方与官方的来往,据说美国的环太平洋军演已经在严肃考虑邀请台湾军队参与。现在美国把台湾拿出来捅你,而你还拿不出办法。上个星期的时候,川普和普京进行了秘密会谈,会谈结束后很快就传出风声,美国很可能联俄制中,俄罗斯的精英在反思苏联为什么解体时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共识,苏联之所以解体,是因为中国的背叛,中国在苏联背后插了一刀,这条共识是正确的。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只有1万亿美金,不如一个广东省。 中美关系是全局,会影响未来30-50年,美国从1945-1991,差不多花了50年的时间搞垮了苏联,打赢了冷战的胜利,美国也要有决心,拿出50年的时间,在中国还没有能力彻底挑战美国的时候,把中国摁住,现在不摁住以后可能没有机会了,2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是美国的1.5倍,到2028年中美的经济总量大约接近30亿美金,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我们很多技术都会和美国很接近。所以美国要摁住中国一点要趁现在。 中国的领导人战略家需要在此体现出40年以前小平同志的胆识和手腕,中国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拭目以待。回顾鸦片战争至今,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1949年和苏联搞一起、洋务运动等),除了在小平同志的主导下我们对了2次。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讲,如果这次错了,大家就只能回去洗洗睡吧。 紧接着我讲讲去杠杆,至今市场的争议很多。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直到1842年与西方世界全面接触,并试图融入西方世界的现代化,这条路走得非常艰难,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一条,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和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系,与西方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西方人看待世界有两个基本工具,一个是对世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一个是在此基础上的严密的逻辑推演去理解世界。中国人如何理解世界呢,包括很多受过教育的精英在内,中国人认识世界是两根支柱,一个是阴谋论,没法平心静气很客观去看待这个世界,另一个是用类比来理解世界,用打比方来理解,比如去杠杆,我们的市场官员媒体理解它就是收水和放水,用类比理解世界很大问题在于类比是极其不精确的,忽略了大量复杂的细节,很多时候面目全非,牛头不对马嘴。 中国人讲太平洋足够可以容纳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人无法理解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太平洋是中国的内湖吗,没有精确的含义,中国也不再进行更多的阐述,我们领导很多话一翻译成英语,美国人不知道我们在讲什么,我们的思维就是两条平行线。 讲到去杠杆,我们也用一个类比来讲。我们知道中世纪欧洲也会做手术,但首先没有麻醉技术,其次没有输血技术,再者没有体力补充,最后没有消毒技术,所以中世纪欧洲做手术死亡率很高。去杠杆就是给中国经济这个病人做手术,上半年我们的医生并不是很专业,甚至是边学边做手术,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病人是很可能直接死在手术台上的。因此我认为6-7月份这个政策转向是正确的,给病人补充点血液、体力,后面我们还是要做手术,只能拭目以待。


【转载】贫富差距大的危害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96848/answer/125934275 贫富差距最大的危害在于——撕裂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就拿我国来说吧,中国是大国里贫富差距数一数二高的国家。 前两天看了个答案,讨论星巴克一杯咖啡30块贵不贵,我国看病贵不贵 为什么星巴克低成本高售价被人认可,但医疗服务和药品高成本高售价却不被大家认可? – nagisa灰灰的回答 看了下面的评论,能感受到我国贫富差距之大令人发指,而且已经撕裂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一部分人认为看病根本不贵,因为这个价钱是医生劳动应得的,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医疗贵的要死,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199X年,肯德基刚进入我国的时候,还是高端店铺,吃得起肯德基的还是少数人,那个时候,社会的价值观大致还是相同的——努力、勤劳致富。真有钱的还是少数人,相对贫穷的也是少数人。所以1990年代似乎还没有那么尖锐的矛盾。 而现今呢?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肯德基已经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快餐,对于这里的生活的人来说,吃一顿肯德基就跟20年前买个包子一样平常。而中西部某些城市,肯德基的价格还是让人望而却步。 说明在中国,因为贫富差距,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已经被撕裂了,一部分人拥有中产的价值观,尊重劳动、尊重创意、尊重知识,而另一部分人拥有原始的价值观,不会尊重什么劳动、人的价值、创意,只想让自己过的好一点而已。 所以我认为在知乎,一提到医院、医生的收入,立刻就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医生辛苦学习辛苦劳动,还比不上国外医生收入的零头。同情医生。 另一部分人认为,医疗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却还以很多人承受不了的价值出现在市场中,凭什么你们要赚钱让我们活不下去? 一提到音乐收费,一部分人认为凭什么听音乐要收钱,辛辛苦苦上一天班没多少收入,还要剥夺我们享受的权利?另一部分人认为音乐创作人辛辛苦苦做出作品,理应获得回报。 其实这类问题中两派并无对错,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已经被撕裂成两种完全对立的价值观——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并且丝毫不能认同对方的思想。 原本从把九十年代大家都是原始的价值观,不尊重劳动、不尊重知识,只尊重物质,理应发展到如今,全民进入小康,大家都开始尊重劳动的价值、尊重知识的价值。 然而,很大一部分人却被抛下了,观念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反而落后于时代。 我认为贫富差距过大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又比如美国,往年大选,双方候选人基本方针相同,只是细则不同。 为何16年的大选,两派候选人出现如此尖锐的矛盾,我认为也是由于08年之后,美国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的后果,导致美国的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被撕裂。 在巴西,穷人疯狂报复着富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而富人躲避穷人,社会极其不稳定。 而中国、美国、巴西。是世界上主要大国中贫富差距最大的三个国家。 在中产占据多数的国家里,主流价值观是相同的,因此社会安定和谐,例如日本,虽然大家过的都挺辛苦的,但是大家的想法还是差不多的,所以大家都很文明,犯罪率低,社会和谐安定。 而在中国、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被撕裂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不可调和,社会矛盾尖锐。 知乎很多关于“尊重劳动的价值”、“尊重努力的价值”的答案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原因皆在于此。 价值观被撕裂,穷人认为,自己贫穷都是社会的责任,对社会充满仇视、对富人甚至中产充满恶意,而自身的贫穷是其他人强加给自己的,只有消灭了“让”自己贫穷的人,或者让中产和富人来帮助自己,才能摆脱贫穷。如此大的差距,资本的利得远超劳动,努力也是没用的,因此他们不再努力。 医院赚了那么多钱,为什么给我们看病还要收那么多钱? 明星已经赚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听你们的歌还要付钱? 我们辛辛苦苦工作,肯德基都不敢去吃,而你们整天吃个点心都要去星巴克,为什么? 政府收了那么多税,为什么不能发给我们一些? 而富人和中产认为,我们是努力至今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和财富,社会给了我们足够的机会,只是你们自己不努力。 医生也是辛辛苦苦读书学习,用自己的劳动赚钱,为什么不行? 明星也是靠自己的本事和劳动赚钱,为什么要免费? 现代社会下,企业也是要赚钱的,企业也有成本,企业只要有市场就可以这么贵,为什么不行? 政府收税是为了发展经济,不是为了养这些懒人。 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被撕裂,社会矛盾尖锐造成的社会不稳定,是严重而危险的,具体不多讲,容易被和谐。 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管仲云: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老祖宗的道理一点没错。 而调节贫富差距的最重要方式是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财产性税收,我国是主要国家里社会保障最差的国家、财产性税收最低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建设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至关重要,这是我国政府的责任。 这就是我认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危害。


朝闻道,夕死可矣 –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花了一年半的样子,读了两遍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做了经济学笔记的思维导图https://wp.me/p6yYPI-J2 可以说颠覆了我的思维方式。   一、描述世界运行的规律很难 与物理学、数学不同,经济学还没有一个模型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人们的经济活动。人们捕捉到了引力波,预测超新星爆炸,却无法预言经济危机,甚至是第二天股市的涨跌。 学得越多,说话越谨慎,因为一说就错。 但是一些基本知识和观念的转变还是值得一提的。比如,做事要考虑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懂得从宏观上看经济发展的趋势,会去从官方网站查CPI,GDP,失业率,而不是从新闻报道中。保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二、价值观的争论,没有对错 回答“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不仅牵扯到了对客观世界的建模,也涉及了价值观。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的内心还是偏自由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个人权利。 曾差点与一位民主党人士擦枪走火。教训是,永远不要跟政治信仰不明的人谈论政治。能否与跟自己政治信仰相反的人客观理智谈论呢?我想取决于你想要的谈话目标是什么。你可以去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其背后的支撑的理由,但不要尝试去说服别人。费力,不讨好。   三、换位思考 没有人能真正告诉你如何赚钱。换位思考,如果我都知道如何赚钱了,干嘛要告诉你,让你成为我的竞争对手?所以投资的真理,只能自己去发掘。像格雷厄姆这样的无私的人,凤毛麟角。   四、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 越来越觉得段学长的这句话很正确。但什么评判对错的标准,他并没有回答。他说虽然答案很简单,但仍要自己去发掘,自己去悟。我觉得这已经接近天道的成分了。天道不可说,只能悟,一说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