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23


中国简明“哲学”史 – 诸子百家

如果哲学的定义是研究存在,价值,死亡, 这些普遍、基本的问题。 那么中国汉朝以前的思想家们,除了老子和孟子的部分思想外, 不能被称为“哲学家”。 本文姑且把他们称为“思想家”。 西方哲学家的课题是, 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 中国思想家的课题是, 如何治理天下。 是为帝王服务,很像今天的智库。 周朝建立,国土辽阔。 周天子一人管理不来, 于是分封自己的亲戚分管各地区。 亲戚们有领地,有军队,有领地上的行政权。 中国称之为诸侯,西方称之为贵族。 诸侯名义上臣服于周天子,但实权极大。 这种以宗族为基础的制度, 称为宗法制。 周朝制定了“礼”,用以规范诸侯和周王的关系。 也规定了家族成员的长幼尊卑。 称为“周礼” 周朝覆灭,诸侯割据,春秋战国,战乱不断。 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治理国家的新制度, 他们呈现给各国君主,希望得到采纳。 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如何治理国家呢?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 他认为“礼”源自人的内心, 源自“我要对别人好”的善念。 这种善念,他称之为“仁”。 “仁”字,二人。 心中不仅有自己,还有他人。 “礼“外化出的具体行为,称为“礼貌”。 “礼貌”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形式, 但心中的“礼”不应改变。 像极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而不是因行称义。” “礼”是“信”,“礼貌”是行。 孔子给出的治国方略是 大力发展全民教育,恢复“周礼”。 “有教无类”。 他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见效过于缓慢,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 君王要爱百姓,是因为如果不爱的话, 会被百姓“以牙还牙”地报复。 “兼爱“有一个逻辑漏洞: 一个个孤立的百姓没有能力报复君王。 墨子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孟子提出“性善说”, […]


简明哲学史

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 了解一个人也是如此,不仅要了解他的当下,也要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所经历的一切。 哲学史像一个圆,哲学家们吵了几千年,似乎又走回了原点。 只不过,走了一圈走回原点的你,已经不是刚出发时的你了。 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个问题有很多等价的表述: 你为什么不现在自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很多延伸的表述: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那个能够统一宇宙,解释万物的真理是什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质? 哲学的工具是怀疑,哲学家怀疑一切。 它的具象化表现是:喜欢问为什么。 已知的最早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他在雅典抓到路人就问为什么。 直到问到路人语塞,他才心满意足。 其实孩子们往往有哲学家的气质。 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 你为什么要上班? 为什么要赚钱 为什么要吃饭 为什么要活着? 笛卡尔认为这个世界分为意识和物质, 后人称之为二元论。 我怎么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还是说只是因为我观察到了,所以它才存在。 如果我不观察,它就不存在了? 我怎么知道这个世界不是被计算机模拟出来的? 我怎么知道我不是一个浸在营养液里的大脑? 这个命题没有答案。 笛卡尔不断回撤,最后说出: 我思故我在。 因为“我”在思考,所以“我”一定是存在的。 仅此而已。 休谟主张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类知识, 一类是先验的真理,不因为人的观察与否而改变。 比如欧式几何学:平行线不相交。 即使人类没有观察到过绝对的平行线,这个知识仍然为真。 另一类是人类通过都是从后天的观察,归纳而来。 比如太阳过去每天都是东升西落,人类就归纳成:太阳永远是东升西落。 后人称之为经验主义。 他否定了因果律,因为你无法观察所有的情况。 你松手,这个红色的苹果下落了, 你怎么知道一个黄色的苹果在月球上是否会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下落? 你怎么知道明天,这个红色的苹果仍然会下落? 你怎么能“观察”出来,这个苹果是因为万有引力而下落的呢? 通过观察现象,人类归纳出规律,但这个规律若要变成因果,中间有一跃。 牛顿的力学三定律, 统一了苹果落地和行星运动背后的规律。 物理学信心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