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的一篇回答,因为中途没有网,只发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在便签里写好了,没有发出去。等再想发时,群里的话题已经不适合我继续发表了,遂贴在这里。
我2014年呆在香港 当时正值港大讨论占中的可行性 在港大我遇到的香港同学都很友好 但也在新闻里看到 或自己在购物店里遇到 不友好的经历 觉得我们在讨论时要分开这两类人 亲中的可能是回归之后得到利益的人群 比如资本家 他们得到的是广袤的大陆市场 以及大陆来港的消费者 带动服务业奢侈品业的繁荣;反中的可能是部分市民 他们没得到回归的红利,香港整体GDP怎么变化他们无心去管,他们感受到的是日渐拥挤的街道 满街听不懂的普通话 以及被抢占的工作机会。我觉得我们要分开讨论,一棒子打死的话无法讨论出结果。
其实你看,全球化在美国的影响也很类似。得到全球化红利的是资本家,他们海外建厂,雇佣廉价劳动力,海外避税。受苦的是部分人民,他们不管国家的GDP在全球化中能获利多少,他们在意的是自己丧失了工作机会,忍受难民或移民的不稳定因素,在意的是自己的柴米油盐。
中港融合,国际化,都使得社会更加割裂。我们可以讨论这个社会割裂的问题,而不是限制在中港矛盾上,这样会避免带入自己的情感,避免宣泄情绪。
关于“开历史倒车”的问题,我觉得追本溯源的话,是邓公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的论调。在十三大那个时期,稳定和致富,确实是国家和人民所迫切需要的,也确实带来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邓公的改革,群里的大多数但强调这两者的同时,必然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稳定压倒一切,这个“一切”里包括什么,邓公没讲。可能包括“人文关怀”,“道德素质”,“言论自由”,等等。
问题是,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此时,我们是否要更多地关注经济与稳定之外的方面,这个是值得讨论的。我觉得我们要帮中国这辆大车平稳转弯,而不是只责备它开倒车。
更深层次讲,无论是这次“倒车”事件,还是“社会分裂”加剧,本质上是个人自由主义的觉醒。如果说上个世纪,国家一穷二白之时,我们更强调的是个人为集体奉献的话(比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那么当国家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更希望国家能为我们个人做点什么,比如尊重性向的差异化,尊重言论,等等;美国人民可能也更想国家管管自己国家失业底层人的艰难处境,而不是去做世界警察,抑或是接受难民,带来社会不稳定。
我们如能讨论个人自由主义的兴起,社会分裂,这样的话题的话,可能更容易达成一些共识。
此外,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歧视性词语还是别说吧,无论是裆 还是二等公民 还是黄皮鸭。一点浅见。
整理过一篇白岩松在港大的演讲,我觉得他说得很谨慎,但很中肯,叫《中国的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