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会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文化。
技术表现为生产效率,也可理解为生产资料。比如机器,火箭,鬼斧神工的吹砂船;
制度表现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也可理解为生产关系。比如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文化表现为这个民族看重什么,追求什么,也可理解为价值观。八荣八耻,中国梦,美国再次强大。
三个层面逐级深入。
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文化。逐级深入。
而文化的根基,是信仰。
宗教是信仰的一种,信仰不全是宗教。孔子的仁,老子的道,都是信仰。都是值得人穷其一生去追求的。
那么,究竟是技术进步推动制度改革,再推动文化;还是反过来文化是第一推动力呢?
这涉及唯物还是唯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
马哲认为人有五种需求,层次由低到高:
生理需求:吃饱穿暖,有房子住,病有所医。
安全需求:治安良好,不会被杀。
社交需求:朋友,亲人,同事,社交,认同感。
尊重需求:被认可,被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理想。
对个人而言,思想决定行为,进而提高经济可行。正如《天道》里讲的那样。“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但对于社会而言,经济选择是让想法优胜劣汰的最有效的途径。不管是“一箪食一豆羹”的颜回,还是“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都是少数。如果是多数的话,也就不用史书记载了,因为记载不下。
马克斯韦伯是诠释学,后实证主义传统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简单的经济决定论。他在世期间,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等早期著作根本没有面试,流行的是苏联简单粗暴的经济决定论。所以它反对的不是马哲思想。
维特根斯坦提过语言的界限问题。但激进的新实用主义者罗蒂认为在剻因的语言学整体主义之后,再谈语言是思维的界限已经不合适,因为”界限”让人想起超时间超人类的上帝视角。而应讨论没有明确边界的“生活形式”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假说“语言决定思维”已经被否定,但“语言影响思维”这一弱假说仍然存在争议。
神秘主义的代表作《神秘的火焰》,考林·麦金。认为“我们人类从来不能真正地知道意识,因为人类的理智天生存在着缺陷,无法揭示意识这一神秘现象的本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这对个人也同样适用。我工作暂时稳定,有闲暇时间可以思考人生,思考哲学,经济学,观天文,弹吉他,射击,攀岩,滑雪。这样才能得到思想的升华。思想的升华,大局观的掌握,让我能更有的放矢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