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明“哲学”史 – 诸子百家


如果哲学的定义是研究存在,价值,死亡,

这些普遍、基本的问题。

那么中国汉朝以前的思想家们,除了老子和孟子的部分思想外,

不能被称为“哲学家”。

本文姑且把他们称为“思想家”。


西方哲学家的课题是,

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

中国思想家的课题是,

如何治理天下。

是为帝王服务,很像今天的智库。


周朝建立,国土辽阔。

周天子一人管理不来,

于是分封自己的亲戚分管各地区。

亲戚们有领地,有军队,有领地上的行政权。

中国称之为诸侯,西方称之为贵族。

诸侯名义上臣服于周天子,但实权极大。

这种以宗族为基础的制度,

称为宗法制。

周朝制定了“礼”,用以规范诸侯和周王的关系。

也规定了家族成员的长幼尊卑。

称为“周礼”


周朝覆灭,诸侯割据,春秋战国,战乱不断。

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治理国家的新制度,

他们呈现给各国君主,希望得到采纳。

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如何治理国家呢?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

他认为“礼”源自人的内心,

源自“我要对别人好”的善念。

这种善念,他称之为“仁”。

“仁”字,二人。

心中不仅有自己,还有他人。

“礼“外化出的具体行为,称为“礼貌”。

“礼貌”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形式,

但心中的“礼”不应改变。

像极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而不是因行称义。”

“礼”是“信”,“礼貌”是行。


孔子给出的治国方略是

大力发展全民教育,恢复“周礼”。

“有教无类”。

他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见效过于缓慢,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

君王要爱百姓,是因为如果不爱的话,

会被百姓“以牙还牙”地报复。

“兼爱“有一个逻辑漏洞:

一个个孤立的百姓没有能力报复君王。

墨子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孟子提出“性善说”,

君王应实行仁政,去爱自己的百姓。

这样子百姓就会拥附仁君,

为仁君上战场。

甚至敌国的百姓,也会投奔仁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性善说”不完全正确。

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的逻辑

都是基于“人是自私的”这一基本假设。

也正是因为现代制度利用了人性的自私,

社会才得以蓬勃发展。


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那种“舍生取义”的行为确实存在,

但不是普遍现象。

比起布鲁诺为日心说燃烧,谭嗣同为变法断首,

鱿鱼游戏描述的人性更为普适。


老子提出了“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道”是世界的本质,蕴含在万物中。

有点像康德的物自体,或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人应该去顺应“道”,接近“道”。

如何接近?顺其自然,无为。

不能有目标,不能有理性思考。

有了目标,就是在万物中画了一条线,一个方向,破坏了道的完整。

理性思考的前提是定义概念。

概念就是在万物中画了一个圆,圆内事物被概念所描述。

画了圆,同样破坏了道。

老子认为,顺其自然,国家不应发展生产力。

小国寡民,回归原始,才是接近了“道”。

君王说:。。。


法家的出发点是让君王拥有更多的权力,更多的财富。

方式是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让县官依据法律条文处理日常事务。

权力集中在君王手里。

法律条文,借鉴于军事体系,极重视效率:

军队里的士兵五人一组,

一人逃跑,若不揭发,其余四人连坐。

连坐被应用到了民事管理中。

法家不仁,统治残酷。

把人民视为国家的牲畜,只追求国家的利益。

法家把每一个家庭拆散成独立的个体,

让他们得不到宗族的保护,只能依靠官府。

但法家疗程短,见效快,

帮助秦国一统六国。


战国后期,思想家们有了以下共识:

  • 百姓和群臣要服从君王的意志(法家的“势”)
  • 治国不能仅靠人的善念(儒家的“仁”),还要靠外在的规范限制百姓和群臣(法家的“法”)
  • 在政治活动里,君王需要掌握权术,阴谋,去算计,制衡群臣。(法家的“术”)

权力,法律,权术,缺一不可。


秦朝覆灭,汉朝建立,依然面临着如何治理国家的课题。

如何让百姓和群臣信服君王的权力。

周朝证实了,分封不行。

春秋战国证实了,仁爱不行。

秦朝证实了,严刑峻法不行。

常识推测,无为不行。

董仲舒洞察到,百姓会尊敬,信服家中的男性长辈。

这种对男性长辈的信服,客观上基于男性长辈身体强壮,经验丰富。

在农业社会里能生产更多的粮食。

也基于从周朝开始的,思想上对父权的强化。

他向汉武帝提议,把“家国同构”。

“国就是扩大版的家”,“有国才有家”。

君王是国的家长,也就是家的家长,也就是百姓的家长。

君为父,百姓皆为子女。

尊敬家中的长辈,也就应该尊敬国家的长辈,也就应该尊敬君王。


此外,董仲舒还大力推行孝道。

让百姓孝顺父母,目的是维护君王的统治。

儒家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

孝只是“仁”下面的一个分支。

但董仲舒把“孝”推到了极致。

“百善孝为先”

有些“传统文化”,其实是统治阶级推行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家国同构”的逻辑极为混乱。

我们设命题A为:儿子必须孝顺父亲。

命题B为:臣民必须忠于君王。

董仲舒尝试从A推理出B:A-> B

但实际上,A和B是独立命题,没有任何关系。

并命题A的真假也有待讨论。

但是,这套理论很容易被没受过教育,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百姓所理解,接受。


关于国与家,卢梭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每个自然人让渡出一部分权力,组成了政府。

目的是让政府更好地保护每个自然人的剩余的权力。

政府的运转,靠的是每个自然人的纳税,靠的是每个自然人让渡出的权力。


董仲舒的儒学,只是君王的一个选项。

君王也同样选择了法家,用权术,用阴谋。

这里的“阴谋”是中性词,指的是无法被放上台面的计谋。

“外儒内法”成为了君王治国的策略。

公开的场合,多强调儒,强调道德;私底下,使用权术。

满足自己的利益。


这里的君王,并不特指某国的君王。

世界上各国的君王,大抵如此。


宋博

2023.2.26

于美国湾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